同济大学2023本科专业概览——工科试验班、技术科学试验班(智能交通与车辆类)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2-06-01 00:00:00 3971次浏览

专业概览90.jpg专业概览91.jpg

  含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汽车)/车辆工程专业
  交通工程
  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同济大学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之一
  培养目标
  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遵循“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先进的发展理念、正确的法治观念,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掌握交通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能胜任综合交通系统工程、道路与机场工程、轨道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工程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咨询、研究、教育、创业、投融资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优异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文化适应、团队合作与组织管理等能力的综合性交通工程专业卓越人才。
  通过工作实践、继续深造、自我提升等方式,在毕业五年内成为本单位的技术或业务骨干,具备成为行业精英的素质与能力。
  学科地位
  国际一流、国内领衔: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所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领衔的学术地位。交通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百年历史、体系完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历史上溯到1914年,是我国第一个道路工程博士点,第一批交通工程博士点,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一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岗位,先后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同济大学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之一。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我国陆路交通领域最完整的学科,涵盖道路、机场和铁道及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维护、智能化等所有领域。
  精心培养、人才辈出:立足上海,放眼全球,是我国交通运输工程精英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最主要基地之一。院士、设计大师、省部级领导、名师等一批精英在此学习和工作过,毕业生一直为国际著名大学和国内重点企事业单位所青睐。

  专业剖析
  研究与实施综合交通网络(道路、机场与铁道)规划、建设、运行控制与管理及服务和其智能化的学科专业。下设2个专业方向: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方向,涵盖综合交通网络及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控制与管理及服务;道路、铁道与机场工程方向重点研究道路、轨道交通、机场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和更新。
  科研平台
  专业拥有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轨道交通结构耐久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交通工具空气与热模拟风洞重点实验室、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协同创新平台、中瑞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安全学科“111”创新引智基地、交通运输部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高层次学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了国际领先的8自由度驾驶模拟器、铺面加速加载系统、轨道交通综合试验中心,以及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振动、噪声等动态测试设备和国内目前唯一的高速列车风阻制动系统、国内第一个依托高等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等重大装备,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
  培养特色及亮点
  综合、卓越、引领性培养专业能力
  综合性:完整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知识结构和卓越的交通工程专业能力
  卓越性:2010年成为全国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
  引领性:2014年首批通过“交通工程”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校之一,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能力、专业、素质三维一体助力你成长
  能力:理论分析、实验实践、团队协作
  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工程技术
  素质:匠心精神、创新思维、国际视野
  每周一到两次的“同路人”系列讲坛启发你的思维
  高水平的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你的灵感
  国际交流
  暑期学校亚、美、欧“学习—实践—研究”助你开阔视野。
  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丹麦、瑞士、西班牙、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荷兰、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学生交流的合作关系,开展双边联合授予学位、联合培养、联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学分互换、短期访学、暑期学校、学生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
  校企合作
  依托交通工程卓越人才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已建设国家级教学实践基地4个: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铁路局。上海市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实践基地1个: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等多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面向新兴技术应用和融合带来的交通产业的快速变革,进一步开拓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车路协同、智能汽车领域的产教合作。拓展建设华为、百度、阿里巴巴、中国移动公司等面向智能化、互联化和网络计算、安全等企业的合作,建设智能车路环境、智能驾驶等的校企合作实践平台,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程教育示范样板。
  实践创新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内实验、校外实习”相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丰富你的实践经验。
  “基础—训练—交流—竞技”四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世界领先的实验平台激发你的科研热情、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未来发展
  交通是人类未来生存、生活而产生的人和物移动世界的关联与通达,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基础和永恒主题。安全、高速、畅通、环保、便捷与效能,特别是交通强国2035年目标“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和2050年目标“人享其行,物优其流”的确立,决定了交通工程专业与时俱进蓬勃发展。伴随着数字化、网联化、信息化、大数据与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交通工程专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人才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用人供需比例长期维持在1:10以上,学习交通工程能满足你对未来探索的渴望,实现你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
  政府管理、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智能交通等为交通工程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1.管理单位: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发改委(局)、国土资源厅(局)、交通运输厅(局)、住建厅(局)、公安厅(局),以及铁路局办等。
  2.咨询院所: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住建部和公安部相关规划设计院或研究院所,各省市专业规划设计院和研究院、中外资交通咨询公司。
  3.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交集团、中建集团、中铁集团、地铁集团、城建集团、市政工程公司、专业监理公司。
  4.智能交通公司:各类交通信息与智能网联公司、智能交通集成公司、卡斯柯等轨道交通技术公司等。
  5.国内外大专院校:同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境外主要深造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悉尼大学等。
  6.其他:银行系统、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投资公司、设施设备生产及代理公司等。

  杰出校友
  朱兆芳 1963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梁文灏 1964届,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汪光焘 1965届,国家建设部原部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
  张惠新 1968届,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熊建平 1982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海涛 1982届,原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
  朱永灵 1982届,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
  谢国忠 1982届,原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戴东昌 1983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张剑飞 1983届,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红军 1984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终身教授
  贾利民 1984届,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科技盛典-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王志清 1988届,国务院副秘书长
  马 欣 1990届,江苏省副省长
  交通运输
  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上海市唯一设置该专业的高等学校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培养目标
  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遵循“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先进的发展理念、正确的法治观念,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掌握交通运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能胜任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策划咨询,以及研究、教育、创业、投融资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文化适应、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的综合性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
  通过工作实践、继续深造、自我提升等方式,在毕业五年内成为本单位的技术或业务骨干,具备成为行业精英的素质与能力。

  学科地位
  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连续三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入选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
  百年历史、体系完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历史上溯到1914年,交通运输专业始建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从事轨道交通领域运输管理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我国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先后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同济大学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之一。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我国陆路交通领域最完整的学科,涵盖轨道、道路、机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智能化等所有领域。
  精心培养、人才辈出:立足上海,放眼全球,是我国轨道交通运输管理精英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最主要基地之一。培养了一批省部级领导、设计大师、名师等精英人才,毕业生一直为国际著名大学和国内重点企业所青睐。
  专业内涵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重点研究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既有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的客货运输组织、列车运行组织与调度指挥、运输系统分析与仿真优化、综合运输系统的协同优化,以及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等。
  科研平台
  专业拥有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轨道交通结构耐久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交通工具空气与热模拟风洞重点实验室、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协同创新平台、中瑞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安全学科“111”创新引智基地、交通运输部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高层次学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了国际领先的8自由度驾驶模拟器、铺面加速加载系统、轨道交通综合试验中心,以及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振动、噪声等动态测试设备和国内目前唯一的高速列车风阻制动系统、国内第一个依托高等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等重大装备,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
  培养特色及亮点
  (1)综合、卓越、引领性培养提升专业能力
  综合性:完整的综合交通运输工程知识结构和卓越的轨道交通运输专业能力。
  卓越性:2010年成为全国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
  引领性:2010年首批通过“交通运输专业”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校之一。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能力、专业、素质三维一体培养助力你的成长
  能力:理论分析、实验实践、团队协作
  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工程技术
  素质:匠心精神、创新思维、国际视野
  (3)每周一到两次的“同路人”系列讲坛启发你的思维
  (4)高水平的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你的灵感
  国际交流
  暑期学校亚、美、欧“学习—实践—研究”助你开阔视野。
  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丹麦、瑞士、西班牙、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荷兰、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学生交流的合作关系,开展双边联合授予学位、联合培养、联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学分互换、短期访学、暑期学校、学生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
  校企合作
  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卓越人才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已建设国家级教学实践基地4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实践基地1个: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等多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同时,也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卡斯柯、泰雷兹、百胜(中国)、中通快递等行业领先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程教育示范样板。
  实践创新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内实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你的实践经验。
  “基础—训练—交流—竞技”四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世界领先的实验平台激发你的科研热情、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未来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发展迅猛,同时信息化、智能化和大数据时代,管理模式与运输组织方式的变化使交通运输专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轨道交通运输领域运输管理人才需求旺盛,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用人供需比例长期维持在1:10以上,学习交通运输能满足你对未来探索的渴望,实现你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崇高理想。
  政府管理、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为交通运输专业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1.管理单位:中央各部委、各省交通厅、建交委、铁路监管局、交通运输管理部门。
  2.设计院:交通运输部和住建部相关设计院或研究院、各省市专业设计院和研究院、中外资交通咨询公司。
  3.大型国企:中交集团、中建集团、国铁集团、各城市地铁集团、城建集团、市政工程公司、专业监理公司。
  4.智能交通公司:卡斯柯、电科智能控制公司、海信集团。
  5.国内外大专院校:主要境外深造院校为麻省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悉尼大学。
  6.其他:银行系统、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投资公司、设施设备生产及代理公司等。

  杰出校友
  张春新 1958级,原上海铁路局,副局长
  万腓力 1959级,原上海铁道大学,党委副书记
  王麟书 1960 级,原铁道部,总工程师
  曹 菁 1960级,原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
  王兆成 1962级,原铁道部,副部长
  常国治 1964级,原铁道部,总调度长
  郭玉华 1978级,中国铁路总公司,客运部主任
  邵伟中 1980级,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副总裁
  安路生 1982级,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何元庆 1982级,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 双 1983级,国家铁路局上海铁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庄 河 1986级,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任广鑫 1986级,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副书记
  贯昌奉 1986级,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秋荣 1991级硕士研究生,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 峻 1990级,中国铁路总公司,货运部主任

  车辆工程(汽车)
  2005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21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概述
  车辆工程(汽车)专业所在的汽车学院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是上海国际汽车城的科研与教育核心功能的承载体。汽车专业设立于1988年,汽车学院成立于2002年,首任院长为万钢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前任部长)。短短30年内,汽车学院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世界一流学科为发展目标,以科研教学为发展基础,以立德树人为发展根本,快速成长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空气动力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高地,成为全国高校中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影响力广泛的汽车学院。
  学科优势
  本专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汽车,依托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汽车整车风洞试验中心(上海)的4大国家级科创平台,中德电动汽车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瑞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3大国际级科创平台,新能源汽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交通工具空气与热模拟风洞重点实验室、上海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3大省部级科创平台,国内第一个依托高等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前瞻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开发,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
  2001年以来,本专业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重点专项计划、国际合作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超过200余项项,科研经费累计超18亿元,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12项,燃料电池轿车研发填补国家空白,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创新成果在上汽、一汽、长安等汽车骨干企业广泛应用,圆满完成2008科技奥运、2010科技世博等新能源汽车重大示范活动。
  培养特色及亮点
  本专业目前在读全日制本科生750人、硕士生563人、博士生325人。本科培养为双外语五年制,以德语(或法语)、英语的双外语教学为培养特色。本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省部级和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多项。面向汽车整车、能源动力、智能交通等行业,依托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3大学科,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人才需求,形成了汽车工程、车用能源与动力、汽车电子与智能等特色方向,构建了完备的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与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联合电子、一汽大众、大陆集团、吉利汽车等国内外多个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建立了学生走进企业实践、工程师走进高校授课、汽车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等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再次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内领先的车辆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
  本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拥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基地和智能与电控汽车创新基地,组建FSAE赛车、DIANRacing赛车、EP节能车、智能自动循迹车、创意车等五大车队,每年创新经费高达160万,本硕学生参与度达到约80%。创新车队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恩智浦智能汽车赛、本田宗一郎杯节能竞技大赛、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SHELL环保马拉松节能车大赛、日本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等重大赛事,获得国际级及国家级特等奖和一等奖累计70余项。
  本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与深造率接近100%。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联合电子、德尔福、沃尔沃、菲亚特、大陆集团等世界五百强及全球知名汽车企业,薪资水平居国内前列。继续深造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巴黎高科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欧美及国内一流大学。

  国际交流
  本专业高度重视与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双学位硕士培养项目,立足学院自身特色,搭建全面的国际交流教育合作平台,与包括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波鸿鲁尔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大学、奥地利格拉兹大学等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实施双硕士学位培养,建立了全英文课程综合大平台。汽车学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包括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国际交流、基于国际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国际交流、基于中德学院基金教席的研究生培养与国际交流等。自2007年以来,出访交流学生数超千人次,占学生总数约45%。通过多方位的国际交流,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
  杰出校友
  朱绍中 原东华大学党委书记
  陈志鑫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
  郝景贤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总经理
  奥博穆 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
  张海亮 北京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牛胜福 天际汽车,首席技术官
  高卫民 原华晨集团总工程师
  龚伟国 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
  张觉慧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总工程师
  梁和平 玉柴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金 麒 百联集团首席信息官
  邵景峰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设计部总监
  柳 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胡 哲 上海重塑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运营官
  舒 强 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车辆工程
  具有百年的轨道车辆专业教育历史
  1981年首批硕士点之一、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8年获批新工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未来轨道交通发展、掌握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宽厚的机电工程基础、全面的轨道车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能从事轨道车辆设计及集成、电力牵引与控制、健康管理与安全等领域的设计开发、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毕业五年之后能独立开展相关工作的专业骨干。
  学科地位
  车辆工程专业源于1921年的上海交通大学铁道机械专业,至今具有百年的轨道车辆专业教育历史,1952年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程孝刚学部委员创立了机车车辆专业,为我国机车车辆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4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20世纪80-90年代在上海铁道学院(大学)先后以铁道车辆、内燃机车和电传动等三个专业招生。在近百年的专业发展历程中为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2005年开始,为了适应我国的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同济大学综合了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方面的师资力量和培养经验,设立车辆工程专业,重点培养轨道车辆设计与集成、电力牵引与控制、健康管理与安全等知识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车辆工程专业是1981年首批硕士点之一,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专业内涵
  本专业开展“厚基础、融交叉、国际化”的卓越人才培养实践,重点培养轨道车辆设计与集成、列车牵引与运行控制、健康管理与安全等知识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车辆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核心课程主要有: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机械振动、电路理论、电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专业导论、轨道车辆构造与原理、轨道车辆设计、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牵引及控制系统、轨道车辆健康管理、轨道车辆动力学、列车设计与系统集成、车辆制动与控制技术、微控制器原理与接口技术、列车通信与网络、轨道交通信号与运行控制、检测与故障诊断、轨道交通综合实验等。在个性化课程中开设了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新能源技术、智能轨道交通、新材料力学、国际工程咨询与认证等具有新工科特色的交叉课程。
  科研平台

我国高校唯一的轨道交通综合试验中心和1.5公里的高速磁浮综合集成试验线

磁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全国首批科普基地—同济大学铁道与磁浮科普实践教育基地

上海市多网多模式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工业软件工程中心(轨道交通制动领域)

上海现代有轨电车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最高可模拟900km/h速度激振的中德“磁浮列车车轨磁力耦合试验台”

高速磁浮交通半实物仿真集成试验平台和高速磁浮结构与疲劳综合试验平台

  培养特色及亮点
  车辆工程专业紧密围绕轨道交通“安全、绿色、智慧”的发展趋势,全面服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培养轨道交通领域的卓越型专业人才与复合型行业精英。
  设有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建有国内高等院校唯一的轨道交通综合试验中心与教学实践培训基地。
  国际交流
  本专业十分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的培养,与海外多所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学生项目。目前有多个中法、中德硕士双学位项目,以及“3+2+1.5”的本硕贯通国际合作项目。 2016年9月开始启动由中国中车支持,面向海外中车子公司员工的在华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与奥地利格拉茨工大、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高校有优秀本科生国际短期交流项目。
  校企合作
  本专业与国内外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有着广泛的科研协作关系,在科学研究方面,以“安全、智能、环保”的轨道交通为主线,开展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磁浮交通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校合作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国家级新产品、国家发明专利等多项。
  实践创新
  设有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未来发展
  我国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行业对高层人才的迫切需求,造就了学生就业的显著优势。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中国中车等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企业,各铁路局、研究院所、各大中城市地铁运营和建设等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阿尔斯通、西门子、德国TüV、施耐德、克诺尔、ABB等国内外知名的车辆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和咨询公司都是我院同学的就业方向。此外,我院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因此上海大众/通用、三菱电梯、华为、上海电气等机械和电气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我院学生也有大量需求。学生就业行业分布广、专业相关度较高。

  杰出校友
  刘友梅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机车牵引动力专家
  奚国华 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原中国中车总裁
  吴德金 国家铁路局副局长
  钱 铭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马云双 中国中车副总裁
  唐永明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姚小强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梁建英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叶 彬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樊运新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 副总工程师,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柳晓峰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 副总工程师
  张 波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所副所长,2020“最美铁路人”
  王红卫 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王宝磊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微信扫码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