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工程力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专业
海洋科学
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海洋科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是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重点建设专业。依托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底科学观测大科学工程和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内外重大平台,培养面向国家需求和未来学科发展需要、具有坚实海洋科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可以引领海洋科技发展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海洋科学专业下设海洋地质和海底资源两个专业方向,拥有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海洋科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历高、国际化和知识结构一流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10名国家高层次人才。海洋科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海洋技术
2018年获批新工科专业
海洋技术专业是同济大学新成立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新工科专业。专业发展依托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工程平台,以海洋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培养为特色,围绕海洋智能装备研发和海洋大数据挖掘开设课程,培养海洋观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方向的国家战略性新兴海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作为海陆结合为特色、与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前沿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同济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平台,学院和专业的人才培养以海洋科学与技术高度交叉、实践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为特色,培养面向未来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掌握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在海洋科学、海洋观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试验分析、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特色优势
作为海陆结合为特色、与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前沿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同济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平台,学院和专业的人才培养以海洋科学与技术高度交叉、实践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为特色,培养面向未来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掌握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在海洋科学、海洋观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试验分析、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科研平台
海洋科学学科建设围绕国家海洋和海底资源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等国内外重大研究计划任务为核心,以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同济大学海洋科技中心作为重要平台支撑,开展海洋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国际前沿研究。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面向深海、面对国际,以海陆结合、古今结合和科学与技术结合为特色,具有产学研结合前景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深海科技研究中心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2014年学科国际评估的结论是“同济海洋学科经过40年发展,已成长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研究机构和一个新兴的国际化研究单位,中国在大洋科学钻探计划中所担当的角色越来越关键,同济在海底观测方面所起的引领作用值得称赞”。
学院周怀阳教授作为“蛟龙”号深潜器搭载的首位下潜科学家,于2013年6月对南海进行了第一次载人下潜科学考察。2009年建成国内首个海底观测网试验站,2017年3月牵头实施的“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批立项。继汪品先院士领衔主持1999年ODP184航次,我院翦知湣教授等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367、368航次分别在2014年和2017年实施,是对深海资源勘探、深海科技能力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性科学举措。
IODP368航次南海晚霞下的决心号大洋钻探船(谢抒豪摄)
海底科学观测网可以将“实验室建设在海底”实现海底各种自然现象的24小时直播
海底科学观测网可以将“实验室建设在海底”实现海底各种自然现象的24小时直播
培养特色
培养模式
一年级按大类培养,后续按专业、专业方向、本硕博贯通培养。本科阶段海洋科学专业设海洋地质学、海底资源等专业方向,海洋技术专业设海洋观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同济大学“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计划,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培养理念,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大师级师资,通过提前接触科研前沿和国际前沿的培养过程,旨在为培养未来海洋科学的“大师级”人才奠定基础。
国际交流
学院对外交流频繁,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活跃。已与德、法、英、澳、荷、加、美、日、俄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层次、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与法国里尔一大学理学双学士、双硕士项目、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2+2双学士项目;与德国不莱梅海洋研究中心、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同时,优秀本科生参加了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的联合毕业设计,70%的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过国际学术交流,学院吸引了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毕业去向
就业主要方向
科研、教学、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企事业单位。
主要就业单位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地震局、勘察设计院、环境资源部门、信息软件公司、海洋工程公司、专业领域跨国公司等,从事科研、生产、技术研发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近三年本科生毕业去向统计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约54%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5%的本科毕业生前往国外著名高校深造;31%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毕业研究生中近60%在上海就业发展。
境外深造院校 |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
利兹大学 |
美国纽约大学 |
罗切斯特大学 |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
约克大学 |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
杜埃国立矿业学院 |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
日本东京大学 |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
德国不莱梅大学 |
弗吉尼亚大学 |
亚琛工业大学 |
波士顿大学 |
慕尼黑工业大学 |
美国东北大学 |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 |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
伦敦国王学院 |
挪威科技大学等 |
曼彻斯特大学 |
|
杰出校友
李家彪 海洋地质专业87级研究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伟林 海洋地质专业78级,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和总地质师
严晓海 海洋地质专业74级,美国总统学者奖,美国特拉华大学遥感中心主任和终身教授
吕厚远 海洋地质专业78级,中国第四纪青年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金胜汶 地球物理学专业86级,曾任同济大学美国校友总会会长,哈里伯顿能源服务公司地球物理主任顾问
工程力学
2010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
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工程力学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的设立可追溯到1958年,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力学专业之一。专业主要开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等七门核心课程,培养航空航天、土木、车辆、轨道交通等专业与力学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地位
工程力学专业2010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21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入选“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专业剖析
工程力学专业传统优势方向“结构工程”瞄准土木工程、车辆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行业对于“力学工程师”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社会急需人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本专业增设了工程数值仿真(虚拟设计与工程)方向,将力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力学专业特色的IT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与分析(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如今,CAE工程师已经成为现代先进设计与制造的符号,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力军。本专业培养的力学CAE工程师遍布汽车、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先进材料和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并已进入金融经济、债券期货、电子竞技、虚拟现实(VR)等诸多新兴行业。
工程力学专业在注重学科前沿探索的同时,强调与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一方面特别重视数理基础的训练,另一方面又紧紧围绕土木、车辆和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及新兴行业对高端力学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力学+”工程师。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市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民航航空器结构智能辅助适航重点实验室、中国航发商发-同济大学航空发动机适航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
培养特色及亮点
工程力学专业2021年列入国家“强基计划”招生,每届学生20人左右,小班化培养,实行“2+1+X”本博贯通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习增强型数学、力学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第三年在导师引领下进入各前沿科学中心、重大科研平台学习,同时学习力学专业特色课程或交叉专业特色课程;工程力学专业“强基计划”本硕博一贯制衔接中,由国家单独下拨研究生推免指标,考核合格的学生将全部以推荐免试的方式攻读“X”年的博士学位,可以自主选择力学专业或交叉学科专业如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等,享受博士生待遇和配套奖学金支持。博士阶段的课程充分发挥所在学科优势,结合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迎合国家发展需求,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领军人才和行业精英。
工程力学专业“拔尖计划”自2022年开始招生,每届学生20人左右,小班化培养,实行“1+2+X”本研衔接的培养模式:即前第一年学习增强型基础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前沿模块、和认识实践课程;第二年开始在导师指导下依托重大工程和重大平台开展力学前沿基础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并在第二/三年中根据需要选修力学专业课程或特色课程;第三年或第四年完成6个月的国际学期课程学习;考核合格的学生,经双向选择,推荐进入力学专业继续攻读“X”年的博士学位。在“1+2”阶段,学年末开展综合评估,综合评估由学业成绩以及导师团队、班主任、辅导员评价构成,分流部分不适应拔尖计划培养的学生;在“X”阶段,根据研究生推免情况、开题情况、中期考核情况进行分流,在完成相应学位论文前提下,分为仅获得学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及博士学位三类情况。
国际交流
2018年开始,学院与上飞院合作,开展同济大学、上飞院与国外高校三方合作的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新模式,航空和力学两个专业的本科优秀毕业生,将有机会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带薪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攻读航空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返回上飞院参与大飞机设计工作。
学院本科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比例超过50%。
校企合作
实施全学分制人才培养,传承同济大学工程力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天然联系,增设航空航天、车辆以及智能材料和结构等任选课程群。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创建基于交叉复合知识结构的“工程力学实验区”并转化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大飞机班”,建立教师授课与企业专家授课、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讲授与讨论的“三结合”教学方式,聘请重点企业著名工程师进课堂、指导毕业设计与实践。与中船重工等建立了9个重点实践实习基地,签约12个中小企业见习基地,同时面向国内外100多家著名企业探索分散自主实习机制。
2021年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一等奖
毕业去向
工程力学专业有60%以上的毕业生在本校或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除部分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教学机构工作外,去向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舰船等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各类专业建筑设计院、石油石化和国家电网等国企巨头,互联网行业、金融经济、债券期货、电子竞技以及国际工程技术公司等。
力学是众多工科学科的重要支撑,具备良好力学素养的毕业生,不仅在传统的工程领域有后发优势显著的特点,在快速发展的新工科领域也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很好的发展机会。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自主设计”必将越来越受重视,力学设计、分析、验证、优化的能力是进行“自主设计”的核心要求,广大得到良好力学训练又有扎实工程修养的毕业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杰出校友
姚念亮 1958届毕业生,原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董事长
柯长华 1958届毕业生,原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樊小卿 1959届毕业生,原中南建筑设计院院长
石晓成 1979届毕业生,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代表处总经理
朱永谊 1980届毕业生,美国ANSYS公司研究院士
薛松涛 1981届毕业生,杰青、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朱 雷 1982届毕业生,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总裁
时蓓玲 1986届毕业生,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副总工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5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并进入教育部强基计划
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高新科技领域,服务行业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富有探索精神和国际视野、能从事理论研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的,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
特色优势
本专业2015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成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并进入教育部强基计划,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本专业在代数与数论、几何与拓扑、计算数学和金融数学等方向处于领先地位,拥有杰青3人、优青3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同济学子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最高奖
专业内涵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其中,专业类课程占比40%,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比20%。专业课程主要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概率论、抽象代数、拓扑学、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等。
本专业设有基础数学、金融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方向。基础数学方向着眼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数学基础,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具有数学理论问题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为本方向学生开设的高阶课程有群表示论、微分几何、数论导引等。金融数学方向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运算能力和建模能力,能够解决具体金融问题的研究型人才。学院为本方向学生开设的课程以计算为手段,以建模为核心,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目标,主要有现代金融市场概论、金融衍生物定价理论、金融工程案例分析等。信息与计算科学方向着眼于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计算功底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能研究工程、空间技术等领域的人才。学院为本方向学生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方法、计算金融、微分方程数值解等。
同济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夺得第一名
科研平台
学院2019年成立“智能计算与应用”同济大学数学中心,2021年获批上海市智能计算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培养特色
2019年学院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2020年本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2020年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同济大学高水平数学学科为基础,配合“上海市智能计算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和“智能计算与应用”同济大学数学中心的建设,培养具备扎实数学理论基础,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放眼学科发展,瞄准数学前沿问题的一流数学专业人才。“数学强基计划”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面向核心及高端技术相关学科,依托前沿科学中心、重点科研平台,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等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成为未来学术领军人才或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未来高端领军人才的毕业生。
国际交流
学院与欧美多所知名高校签订了研究生双学位培养协议,同时每年都有众多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国境外的高校及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承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著名数学家来学院访问交流;举办研究生及大学生国际暑期学校。
未来发展
本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达98%以上,近两年更达100%。毕业生去向主要以继续深造为主(近70%),国内升学的学生全部可申请到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中国科学院等知名科研机构,留学生则基本可以申请到全球QS排名前100名的学校。就业领域主要以金融、互联网数据分析行业为主(近30%),持续为世界500强企业输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数学科学学院2017届毕业生毕业典礼
统计学
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和过硬的统计专业素质,富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备全球视野以及社会责任,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特色优势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以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专业为支撑的数学学科获评A-。基于数学学科优势,将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专业前两年设置相同的平台课程,加强分析、代数、几何三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程设置力求结合统计方法在金融、保险、管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应用。瞄准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科领域前沿,坚持统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依托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以及“智能计算与应用”同济大学数学中心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大数据分析、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以及统计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为主要应用方向的统计学专业特色。
同济学子在中国高校SAS数据分析大赛夺冠
专业内涵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其中,专业类课程占比40%,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比20%。专业课程主要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统计学、统计计算与软件、抽样调查、应用随机过程、运筹学、实用回归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多元统计分析、保险精算等。
科研平台
学院2019年成立“智能计算与应用”同济大学数学中心,2021年获批上海市智能计算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培养特色
学院始终以学生为本,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加强人格的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训练。学院既重视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学院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获得一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近20次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多次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等;毕业生多数已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行业精英。
学院组织学生远赴牛津大学开展“牛津学术研修营”国际交流活动
国际交流
数学科学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十分活跃。目前,学院已与法国、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众多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国立统计与经济管理大学(ENSAE)、国立信息统计与分析大学(ENSAI)合作,采用硕士生培养1+2模式,展开双文凭联合培养项目;学院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合作,采取2+1+1模式,培养中、法双学位、双学历的优秀人才;学院与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签署互派优秀硕士生的双学位协议;学院每年选派计算数学方向的优秀硕士生前往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攻读双学位;与台湾的中山大学、东吴大学签署面向本科生的交换学生协议;举办“牛津大学学术研修营”组织多名学生开展短期国际交流学习。同时,每学年有超过30人次的本、研学生在世界各地开展为期三个月至一年的短期交流访问。
未来发展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本科生比例约占本科生总人数的70%,其中1/3的学生赴牛津、耶鲁、哥伦比亚、普渡、苏黎世联邦等国际知名学府深造,1/3的学生被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国内一流高校录取。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多数进入金融、数据分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成为骨干和精英。在2017年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起薪排名中,数学科学学院本科毕业生排名第6位,位于学校前列。
数学科学学院2019届毕业生樱花树下留影
应用物理学
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
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
培养目标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开拓创新精神的未来学术领军人才和掌握核心原理与尖端技术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未来科技卓越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
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扎实的物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的理工复合型人才。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同时承担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国家级“强基计划”物理学人才培养,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培养理念,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大师级师资,通过提前接触科研前沿和国际前沿的培养过程,旨在为培养未来物理学的“大师级”人才奠定基础。本专业毕业学生可在大学、研究所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也可以进入各类公司从事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成绩优良且有志进一步深造的毕业生可免试直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21年6月,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应用物理学专业共有97所高校上榜,其中我院“应用物理专业”位列A+层次,高校全国排名第三位。
特色优势
教书育人与科研并重:我们既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屡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我们也拥有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大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特聘教授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人选为核心的教育部及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
创新与创业并重:我们的科研创新团队不仅学术水平强,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极富创新性的工作;我们也注重产学研结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专利,并最终产业化。
注重因材施教,以兴趣为出发点双向选择专业,以能力为出发点动态筛选拔尖人才:
1.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以培养国际学术界年轻一代领军人物为目标的、进行动态人才选拔的物理学“拔尖计划2.0”班和“强基计划”班;
2.新生院第一年可选择物理荣誉计划,可优先进入应用物理学专业;
3.新生第一年在新生院,可选择物理学院相应专业导论课程了解专业研究方向。
培养特色:
1.强化物理数学基础:使得学生今后无论是向基础学科发展,还是向应用或交叉学科发展都有后劲。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参与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应材施教。
2.核心理论课程学以致用:核心理论课程均由处于科技前沿领域的一线专家担任,授课不仅以学为主,以灵活的课堂形式为辅,同时设置结合课程知识点及前沿研究、科技热点的开放课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解决没有标准答案问题的能力。
3.核心实验课程培养创新能力:核心实验课程中传统的实验项目将引导学生重走经典物理规律发现之旅,学习创新的要点;核心实验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将给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
4.强化科研与实践:在每位本科生配备一位专业导师的制度下,将为四年的本科学习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如一年级分别由学院中不同的专家为学生系列介绍科研前沿与核心技术;二年级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内、上海市以及全国性的竞赛和创新项目;三年级自由选择课题组加入导师团队近距离接触前沿研究领域和核心技术;四年级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专业内涵
应用物理学,就是以应用为目的的物理学专业。以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实验方法及最新成就为基础,来研究物理学应用。应用物理学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多种技术学科的支柱。其目的是便于将理论物理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反过来推动理论物理的进步。同济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特色明显,在多个领域具有国内一流乃至国际领先的水平,并实现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科研指导应用,应用反哺科研。例如通过对电磁波调控原理的探究,实现电磁透明现象(“隐身术”);通过对声学原理的应用,实现运输工具的降噪、医学和工程中的超声探测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同济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重新创办的四十余年中,既保持了原有的专业底蕴又取得了快速发展,现已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凝聚态物理、声学、理论物理、光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一个物理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凝聚态物理学科于1996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7年获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应用物理专业于2020年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
科研平台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及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解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如航天隔热材料、航天航空及高铁噪声控制、深海探测等,并多次因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而受到教育部以及上海市的表彰。
培养特色及亮点
同济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特色明显,在多个领域具有国内一流乃至国际领先的水平,并实现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科研指导应用,应用反哺科研。例如通过对巨磁阻效应的深入探索,实现存储技术的突飞猛进,满足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需求;通过对晶格振动的研究,实现对热流的控制,改善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通过对声学原理的应用,实现运输工具的降噪、医学和工程中的超声探测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满足人类对超轻、超薄、超强、超高导热导电等性能的新材料的渴求等。
国际交流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对外交流工作,合作学校包括: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学学院(ESPCI)、法国里尔一大、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和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等,并与哈佛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等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的数十所国际知名大学的相关学院建立了多层次、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成立了由欧洲科学院院士领衔的中欧纳米声子学联合实验室,并聘请欧美及日本等科技强国著名的学者教授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适应世界潮流发展、具备国际水平的卓越人才。
组织本科学生前往同济大学海外校区开展短期国际交流活动。2018年和2019年暑假,共计2批次30余名本科学生前往意大利及德国,通过参观城市、博物馆等,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完成调研报告;通过走访实验室、高校物理系,了解科研前沿;通过口头报告,介绍自己所进行的课题,加强与德国科研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也锻炼了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信心。
近两年来积极开展线上国际交流活动。仅2021年,我院共计88人次本科生在线上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参加国际学术竞赛。其中3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获得第12届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The 2021 University Physics Competition)金奖。该项赛事是国际范围内最大规模的高水平本科生物理学竞赛,本届竞赛共有来自全球高校的324支队伍参加并完成比赛,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6项金奖,占比为1.9%。
学院现有在编全职外籍教师3名,包括1名意大利籍专职教授(国家外专项目获得者、欧洲科学院院士)和2名博士后。
毕业去向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高校,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毕业生特别是理工类毕业生在社会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就业前景广阔。近年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广泛就业于半导体、存储器、通讯、视频、电子信息等领域知名高科技企业,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华润置地有限公司、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部等。
也有很多在学术研究上成果显著的博士生,毕业后在高校任教,教学或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另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出国(境)深造,主要大学有: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西北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杜克大学、纽约大学、帝国理工、滑铁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东北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
杰出校友
朱洪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守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式枢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守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同保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耀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