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23本科专业概览——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2-06-01 00:00:00 3760次浏览

专业概览354.jpg专业概览355.jpg

  含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汽车服务工程 /专业
  培养目标
  机械电子工程
  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机械电子领域基础理论,具有跨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元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基于信息和控制技术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团队领导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毕业后可从事与先进制造业、智能服务等相关行业的研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机械、电子与信息等领域继续深造和研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具备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科技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电工、热工、传感、通信、自控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房屋建筑、建筑电气、建筑环境、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良好的工程师训练,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能够以建筑及城市基础设施为对象,掌握“建筑技术”、“能源技术”、“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支撑技术,能够在“建筑”和“能源/电力”行业,从事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绿色低碳能源系统规划设计、建筑绿色与节能设计;能够从事建筑及城市基础设施中电气、能源、环境和智能化系统的咨询、设计、安装、估价、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组织协调),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工程技术人才。

  汽车服务工程
  在汽车服务面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时代,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交叉学科(人工智能、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能够胜任本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服务设计、智能汽车产品和技术开发以及团队管理工作,同时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敏锐的行业洞察力,成为符合未来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智能服务、智能社会需求的国际一流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汽车工程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包括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解决新能源、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管理服务等。
  以热点为导向,聚焦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的产品、技术以及管理。

  专业内涵
  机械电子工程
  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是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性专业。专业研发面向先进制造,结合自动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借鉴德国工业4.0的理念和关键技术重点在智能机电控制、机器人、3D打印、智能测量、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形成特色。
  其机电系统方向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机械电子领域基础理论,具有跨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元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基于信息和控制技术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团队领导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毕业后可从事与先进制造业、智能服务等相关行业的研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机械、电子与信息等领域继续深造和研究。
  其智能管理方向,对接德国经济工程专业,符合现代制造业流程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结合工业4.0进程,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及系统工程理念,规划并实施对现代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投融资、财务、人力资源、创新及战略发展等领域科学管理方面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形成“交叉型、国际化”的同济中德模式。专业加强建筑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融合的人才培养,探索建筑“碳中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同类高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示范,引领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人才培养。
  1)新工科“中德”模式培养。专业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和爱国教育,加强“交叉型、国际化”中德模式建设。
  2)产业升级“智慧”人才培养。增强建筑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融合的人才培养,为建筑行业产业升级和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可持续发展“低碳”人才培养。融合德国“建筑节能”和“能源转向”工程教育的绿色低碳优势课程,探索建筑“碳中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汽车服务工程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由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面向中、德国两国强大的汽车工业,依托丰富的德方合作高校工程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同济特色。本专业始建于2004年,是国内最早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2所双一流大学之一。专业发展和定位是以国际汽车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和热点为导向,聚焦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的产品、技术以及管理。
  科研平台
  中德工程学院建有国内首家“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主体面积为500平方米,以离散工业、流程工业为主体,各类支撑实验室共同构成。实验室面向德国工业4.0与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助力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为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定、验证以及探讨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实验室致力于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研究及课程转化,入驻上海市人工智能岛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受到各级领导的莅临指导与肯定。实验室与德国的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积极的国际合作,拥有三名外专局高端人才计划的德国教授。近5年来,在相关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发工作,并拓展了相关方向的研究内容。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工信部项目以及上海市科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在科研成果方面,获省部级奖励、发表多篇高水平期刊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版权多项,并承担了多项企业横向项目。
  依托同济土木、控制学科优势建设“学科交叉”专业,以专业科研教学型实验室为依托,开展专业领域前沿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专业形成了智能建筑自动化实验室、建筑微电网实验室、生态园热泵实验室、先进空调实验室、智能照明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成为中德工程校级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支撑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实验方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共建立8个实验室和1个在建实验室。汽车电气与电子实验室,配备多台汽车相关设备,可开展包括发动机管理系统、点火系统、自动空调系统、CAN总线系统等实验和科研工作。汽车执行器与传感器实验室配备近二十个汽车传感器、执行器实验模块,可开展包括位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喷油器实验等在内的多项实验和科研工作。智能交通及无人驾驶实验室配备模拟智能交通的整套硬件系统和各类型智能小车,可模拟并实现智能车辆、道路设施、控制设备、网联汽车、中控系统和自动驾驶等实际场景。可开展包括智能汽车自主地图建立、道路识别、路径规划、多车协同调度和汽车服务设施研究等实验和科研工作。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配备完整的自动控制原理学习机、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可进行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课程中各类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的实验和科研工作。汽车诊断技术实验室配备整车在线检测设备以及包括发动机、电子液压机等在内的各类型汽车实验部件,可针对整车及各主要总成开展故障诊断实验和科研工作。
  基于学院的科研平台和已获得的项目资助,学院已开展的实验和教学课程多次获得国内外科研和企业机构奖项,包括同济大学精品实验课程奖、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菲尼克斯电气奖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立银行科技促进奖等。学生在网联汽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汽车控制和汽车服务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近年来共发表SCI/EI检索论文百余篇,且多名本科生在本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多次参加国际会议。
  培养特色及亮点
  通过借鉴德国工程教育有益经验,致力于为中国发展培养一流国际化工程人才。
  主要培养特色有:
  1)培养国际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培养以专业化发展为导向的工程与管理基础知识传授以及学习能力;
  3)培养模拟工程环境下的知识应用和获取能力;
  4)培养现实工程环境下工作能力和对技术发展前沿把握能力。
  本专业采用3+1的联合培养模式:第1至第3学年在国内培养,第4学年在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26所成员应用科技大学学习,接受专业特色教育和综合工程能力培养。学生毕业后获得中德双学士学位。
  国际交流
  本专业为四年制中德 “双学位” 本科,双方互派留学生(并非单向输出),开展“双向”国际交流,同济学生到德国合作院校学习,德国合作院校到同济学习。
  1)同济学生,前三年在国内,其中第三年引入两个学期的专业德语课程由德方教授授课,提前适应德国课堂教学;达到赴德条件的学生在第四年将赴德学习,其中第七学期完成德国合作高校选修课,第八学期在德国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2)同时,培养德国合作院校的来华留学生,目前已培养了一批专业领域爱华友华知华的国际留学生人才,活跃在中德两国的该行业领域。
  此外,本专业对外交流频繁,学院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德国合作学校开展低年级提前参观和感知德国工程教育模式,高年级参与德国合作学校组织的欧洲联合高校的主题项目国际夏令营。积极参与国内外赛事取得佳绩。
  校企合作
  以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结合中德合作办学国际交流渠道,深化校企合作,深度整合行业代表性企业的高端优质资源,校企合作企业包括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德国等国代表性行业企业,形成了“现场参观、短期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打造中外合作、校区合作的协同育人示范专业。
  实践创新
  专业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工匠精神,激发创新意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科研活动,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读学生多次在国内外创新大赛中获奖,毕业生中不乏在各自专业领域创新和创业有成者。

  毕业去向
  近年专业每年约有80%以上毕业生出境学习,本专业升学率超过50%,超过42%的毕业生在德国等境外知名大学读研,如亚琛工大、慕尼黑工大、柏林工大、斯图加特大学等继续深造, 学成后超过50%以上的同学回国服务国家建设。部分毕业生留在德国就业,在德国有着非常宽泛的对口行业,总体可概括为两个主要方向:建筑技术方向和能源电力方向。毕业生在国内去向,除了国内读研深造,就业主要分布在建筑、能源电力、设备厂商等行业领域。
  杰出校友
  张 博 2004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电机博士,博世中央研究院研发工程师
  刘自源 2004级机械电子工程本科,慕尼黑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硕士,慕尼黑工业大学及西门子中央研究院联合培养机器人学博士,西门子中央研究院机器人学研究院
  冯 迪 2010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慕尼黑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博世中央研究院与乌尔姆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俞 皓 2011级汽车服务工程本科,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高级赛车工程专业硕士。现就职于上海稳钛汽车设计有限公司,从事方程式赛车动力学及底盘开发
  曹永焘 2012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电动汽车专业硕士,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力电子研究所电动汽车方向在读博士。现为中德工程学院院友会理事
  王 琪 2012级汽车服务工程本科,2016年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斯图加特大学电动汽车专业研究生。于2021年10月赴剑桥大学攻读工程博士学位。现为中德工程学院院友会理事
  王柯雯 2014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斯图加特大学电动汽车专业在读硕士。在同济期间,获15-16年度拜仁慕尼黑奖学金。并获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专题报道
  张书豪 2008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本科,斯图加特大学能源技术硕士,德国Drees&Sommer(迪索)公司上海分公司建筑设备工程部门负责人
  管文林 2010级建筑设施智能专业本科,亚琛工业大学硕士,交能网创始人,德国EnBW能源集团电力现货交易经理
  沈嘉赟 2010年建筑设施智能技术本科,慕尼黑工业大学节能与可持续建筑硕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技术管理博士,现任瑞士邮政集团企业发展部项目经理兼大中华区副总监
  陈 夏 2011级建筑设施智能专业本科,亚琛工业大学硕士,中德可持续建筑协会负责人之一,交能网创始人,柏林工业大学数字建筑化与可持续在读博士

微信扫码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