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设城市的骨骼
我们守护山河的壮丽
百余年的岁月积淀
记录着每一次攀登的脚印
广厦济济、平地而起
桥梁隧道、阡陌纵横
减污降碳、天朗气清
心系祖国、绿济未来
我们用独特的语言
构筑人类梦想的家园
我们扎根中国大地,拥抱世界
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
我们秉持求实创新的匠人之心
我们传承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
勇做人类梦想家园的引路人
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由土木工程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建,包含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智能建造、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等六大专业,所有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科优势显著,师资队伍强大,培养体系健全,并新增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位培养项目,可参与拔尖人才培养特区选拔。欢迎广大学子积极报考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
01大类专业介绍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利用伟大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的艺术,是设计、建造、运营与维护房屋、桥梁、隧道、地铁、铁路与城市轨道、道路等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的一门科学技术。同济大学土木系科成立于1914年,依托同济百年土木历史积淀,汲取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经验,以世界顶级的实验装备和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学术精湛、育人有方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全球视野、领导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世界一流精英人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自2017起连续五年ARWU软科学科排名世界第一,2021年USNews学科排名世界第一。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面向未来的行业精英和社会栋梁。基于思维培养和知识本质把握的自我学习与自我完善、基于创新素养和多文化融合的发现问题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在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逐步开设了具有深厚数学力学基础的数理强化班、既修土木又习法律的土木-法学实验班,以及其他“土木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实验班,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领导能力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智能建造
智能建造专业是2018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济大学新增的“新工科”专业;同济大学也是2018年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唯一高校。其以土木工程为基础,融合建筑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现了智能时代建筑业的发展新动向。代表了国家高新技术的前沿发展。
智能建造专业依托同济百年土木工程的历史积淀,结合机械、建筑、信息、管理等优势学科及产学研合作优势,汲取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经验,以学术精湛、育人有方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自2018年正式招收智能建造专业本科生。在土木工程“共性基础+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支撑,通过丰富的多学科课程和以“3D打印、建造机器人、BIM建模设计、3D激光扫描”为特色的学生竞赛,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智能建造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地质环境和工程活动相互作用,并用工程手段对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处理、改造和控制。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自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历经六十余载办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人才辈出。本专业是目前上海市高校中唯一设置地质工程的专业,并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一流本科专业。专业立足上海,聚焦超大城市建设与安全运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专业优势,服务重大工程建设与城市运营安全。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具备地质学和工程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地质工程调查、勘察、设计的专业知识,具备分析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具备跨界发展能力,能胜任城建、交通、水电、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及相关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咨询、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领导意识、系统思维、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化学、生物学、水力学为主要学科基础,综合运用工程力学、材料、设备、仪表与控制、信息科学、管理、运营、经济、法律等相关学科技术,不断吸收融合分子生物学、纳米科学与技术、膜科学与技术、痕量分析与检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城乡及工业为主要对象,主要从事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回收及利用,满足城乡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用水需求,并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收集、净化与再生利用等,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本专业建立于1952年,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之一,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教育部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首批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和水安全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专业工程师基本能力训练,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的输配、处理、收集与再生利用等领域,胜任规划、设计、施工、咨询、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能在政府部门(规划建设、市政工程、经济管理等)、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是关于环境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包括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物理性污染等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环境规划、生态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等。本专业始建于1978年,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环境工程学科之一。1981 年首批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首批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首批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首批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2007年首批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被授予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 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2017年获批建设世界一流学科;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A+。
环境工程围绕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污染防治需求,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终身学习、适应发展能力,胜任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环境规划编制和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等工作,能够从事规划、设计、运营、研发、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专业工作,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复杂环境问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综合交叉性学科。宏观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同规律;微观上研究物质,尤其是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吸附、迁移、蓄积、转化和降解过程及规律,为环境工程的污染控制和修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以不断推动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专业经由教育部批准,设立于2001年。环境科学专业隶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现为国家“双一流”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 学科。2018年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QS全球排名进入前51-100;2020年度,环境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双万计划)。
环境科学专业面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需求,聚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修复和环境健康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扎实专业知识储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具备通识基础、专业拓展、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用以胜任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工作。
02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科创建于1914年,1952年,院系调整,吸收了国内众多高校的土木师资;1981年,以结构工程为代表的土木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土木工程学科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以及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四个二级重点学科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在2009年、2012年的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中,土木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连续排名第一,在2016年的学科评估中获得A+。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自2017起连续五年ARWU软科学科排名世界第一,2021年USNews学科排名世界第一。
2011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入选教育部17所试点学院,是土木工程领域唯一的一所国家试点学院。2015年,土木工程学科第一批入选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I类高峰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重点建设一流学科。目前,院内设有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桥梁工程系、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5个系。另外还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地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三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学院师资力量强大,现有校聘教职员工36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32人、副高级职称108人。现有9个博士点学科、12个硕士点学科研究方向,在读本科生2059人,硕士研究生1426人,博士研究生767人(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同时学院包含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土木工程教学创新基地等多个优质教学平台,为教学科研、学科竞赛、实践创新、国际交流多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02-1土木工程学科地位
同济大学土木系科由德籍教授创建于1914年,至今已有108年历史。
02-2土木学院人才培养
创新知识、引领发展,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土木工程学院各项工作的主旨。学院不断深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提出“基于思维培养和知识本质把握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基于创新素养和多文化融合的发现问题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未来人才属性和“本科重基础、重素质,硕士重专业、重素养,博士重学术、重独创”的阶段人才培养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共性基础+个性发展”的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以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交流合作三个链条为横向培养轴,以本硕博一体化为纵向培养轴,夯实每一位同学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共性发展基础;同时增强院内导师、企业导师、国际导师与学生间近距离接触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为国家培养具有面向未来特质的精英人才。
02-3土木学院教学资源
学院拥有众多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目前,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国家精品课程13门、上海市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一流课程44门、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试点课程/领航课程21门、以及教育部和上海市全英语品牌课程20门;构建了包含有2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40本实验教材和指导书、50个虚拟实习/实验项目的立体化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学院获先进集体、并获优秀教材一等奖2部、二等奖1部,开创重原理、重系统、重思维的教材编写体例,打通学生成长的最后一公里。
学院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在延续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还结合其他相关专业的培养特色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了智能建造导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测绘、传感器与信息融合、智能感知网、建筑环境智能化系统、智能机械与机器人、系统思维与设计方法、结构工程大数据及应用、结构韧性与智能防灾等特色课程,形成精品课程集群优势,不断适应智能建造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等领域的交叉复合型领军人才。
02-4土木人未来发展
土木工程学院学生能够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也可以从事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社会服务与管理、教育等工作。本科毕业生65%左右继续深造、赴海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每年赴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帝国理工大学等境外著名高校深造达数十人。直接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多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知名民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相关领域内重要企业和党政机关,用人单位供需比例长期维持在1:18以上。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发展、以及人类向极地、沙漠、深海和太空进军,未来几十年内,国家和社会对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仍有大量需求,智能建造市场潜力巨大、行业优势明显,对智能建造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此外,随着国际产业格局的调整,建造行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智能建造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相关技术必将成为未来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急需大批适应国际市场管理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今后10年,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比要达到20%,高等教育每年至少需培养30万人左右。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光明的发展未来。
02-5 土木人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使命,更是同济土木人的职责所在。土木系科作为同济的特色与优势学科,在新中国土木建设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重大工程都凝结了同济土木人的智慧和汗水。为港珠澳大桥、科威特中央银行大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中心大厦、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世博国家馆、南浦大桥、广州会展中心、上海国际赛车场等诸多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港珠澳大桥
纸币上的中国建造—科威特中央银行大厦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上海中心大厦
03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环境教育和科研学术机构,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上下水道系及1981年成立的环境工程系。自1952年建系迄今,同济大学环境系科始终心系祖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科实力持续提升,已成为国内环境学科专业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在国际上亦有盛誉。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计划,2022年滚动入选第二轮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第四轮全国环境学科评估获评A+,国际QS排名位居第66位,软科一流学科2021排名世界32位,可持续发展教育位居亚洲第一,ESI环境与生态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在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和清洁水和卫生(SDG6)可持续发展目标科研活跃度分别位居全球第三和第九。
学院现设有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所,共有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均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三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技术类教师系列153人(含正高80人),两院院士6人(含双聘)、1人入选非洲科学院院士,30人次为长江学者、杰青以及“四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人为上海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9人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40余人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任职,10余人次在国内外学术组织机构任职。
03-1 环境学院人才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以培养“与祖国环保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同向同行,以科教创新助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为青年”为己任。面向国家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为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国际重大环境问题解决,培养理工融合、具有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近年来,学院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精英计划”、“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等,拥有“个性化培养方案”、“微专业”、“双学位”、“数字化链式课程”、“线上教学”、“虚拟仿真教学”、“云端讲堂”等多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专业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
通过持续优化人才全面成长的培育环境,一流环境人才的培养效果显著提升。“国创”、“市创”、“SITP”全覆盖,近100%的本科生依托学院实验平台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先后孵化中国“互联网+”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300余项;超过1500名师生赴西部、赴基层开展实践,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超过300名毕业生在新疆、云南等中西部地区择业、创业,脚踏实地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百余次报道。一代代同济环境人坚守“与祖国环境保护事业同向同行、以科教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初心使命,接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者、创新者和实践者。
03-2 环境学院国际交流
学院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在全英文教学、国际合作研究、国家化师资等方面均有雄厚实力,牵头“可持续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院长联盟”,以国际合作驱动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提升。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佐治亚理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海外名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和国际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签订了“2+2”、“3+2”、“3+1+1”、“4+1+2”等高水平国际联合培养计划。学院组织多样化主题的国际暑期访学项目,每年逾200人次参加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各类国际交流项目。依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持续向国际组织和机构输送专业人才,40余位在校生驻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工作。
03-3 环境学院平台基地
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包括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2002年)、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国家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与应对重点实验室(2015年)、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2016年)、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18年)、长江环境样品库、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等。2013年被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批准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引智基地”,并滚动获得2.0版支持,成为集聚环境领域国外大师的高地。
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03-4 环境人服务社会
同济大学环境学科坚守着“与祖国环境保护事业同向同行、以科教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初心使命,秉承着“理工融合发展、国际合作驱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目标,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持续贡献着同济智慧和同济力量。紧密围绕“长江大保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及重大战略决策,同济环境人主动出击、积极谋划!太湖、巢湖、滇池、乌梁素海、苏州河等区域水环境的治理,上海、深圳、无锡、苏州等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保障,上海、西安、长沙、镇江等“无废城市”创建,长三角示范区、雄安新区、崇明生态岛等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甘肃、云南、浙江、西藏等乡村振兴环境整治…诸多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项目,无不留有同济环境人扎根祖国大地朝乾夕惕的身影。亚洲最大的河口浅滩型水源水库-青草沙水库、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全球最大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和运行,都凝结着同济环境人的智慧和汗水。
长沙市污水厂污泥集中处置项目 张江工业园区废水近零排放集成工艺技术
03-5 环境人未来发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各类设计院、水务集团、环保工程公司、环保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及其他类型企业(包含外资以及民营等企业)等,毕业生位于研发、设计、管理、工程技术、科研教育以及咨询等重要岗位。本科毕业生70%左右继续深造、赴海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不乏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帝国理工大学等境外著名高校深造。直接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多数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知名民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相关领域内重要企业和党政机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环境学科的毕业生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时代必定大有可为!
“乘扁舟而济者,其身也安;
粹大道而动者,其业也美。”
欢迎报考同济大学
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
在创新中发展,
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